养生健身空口咬牙叩齿吞津

时间:2022-07-25 17:50:13 来源:养生之道网   阅读量:17893   

叩齿吞津 自古有之

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叩齿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据文献记载,梁武帝时的医学家陶弘景,年过八旬,齿紧完好,身体健壮 ,他就很重视叩齿法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叩齿则会筋骨健壮,精神爽快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史载活了一百五十岁,他的长寿经验就是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他曾说:一过半夜,披上上衣面朝东南,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为齿宜常叩古谚语曰晨起,叩齿三百响,齿坚固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由成熟逐渐走向老化,其功能渐渐衰退,牙齿也不例外 对中老年人来说,牙齿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养生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叩齿吞津所发挥的养生保健作用是多面的

养生健身益处多

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食物和脾的运化,升清,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补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齿者,肾之标,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强骨益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素问middot,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

聪耳明目:《灵柩middot,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叩齿吞津法要领

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伴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当感觉有津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

以上为完整的一次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注意事项

18岁以下青少年,由于其牙齿可能发育尚未完全,不宜做叩齿动作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已患牙病者叩齿力度不宜过大,防止牙齿进一步损伤搅舌,鼓漱时舌尖要紧压牙根部,速度不宜太快,用力要适当均匀,缓慢而周到如口腔有溃疡或口舌糜烂,影响此法进行时,可暂停数日,待口腔炎症痊愈后再施此法咽津前,如果口中唾液分泌过多影响其他动作进行,可将唾液部分咽下,不可吐掉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