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脑”院士论坛举行,专家:目前类脑器官不具备感觉,尚未产生意识

时间:2022-08-12 18:03: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17807   

类脑器官可以产生意识,痛苦和情感如果是,是否道德"我们能保护大脑免受缺血性损伤吗日前,华山医院院长,天桥脑研究院转化中心主任茅颖教授作为主持人,在天桥脑研究院第三届对话大脑院士论坛上提出了这一系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老年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疾病中心首席科学家王义正,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教授明国立做了精彩分享。

王政院士分享了探索脑缺血损伤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脑缺血会导致谷氨酸从细胞内环境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他们确定声学刺猬因子的信号通路在脑缺血时被激活,抑制该通路可以显著减少缺血性脑损伤

王院士还探索了在缺血过程中,sonic hedgehog因子的信号通路如何调节细胞外谷氨酸通过体内和体外模型,证实了抑制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可以降低细胞外谷氨酸浓度为了验证这种信号通路在脑缺血过程中是否具有临床转化和应用的潜力,他们使用了NVP—LDE225,在动物模型中发现它可以减少缺血性脑损伤的体积

明国立院士介绍了我们团队多年来以类脑器官为研究工具,在模拟大脑发育和疾病机制方面的科研成果。

虽然早期的类脑器官模型可以多维度模拟大脑皮层的早期发育,但由于缺乏血管循环系统,这种类脑模型具有许多局限性,如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细胞发育不成熟以及某些特定神经细胞的丢失因此,明院士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类脑模型:层状新皮质器官系统该系统为类脑器官提供了悬浮培养环境,解决了前面提到的血管缺氧问题

明院士还分享了她的最新研究:正在建立人源化大鼠的动物模型,研究神经回路形成的机制,人类前脑器官已成功移植到宿主大鼠的视皮层他们观察到,人类前脑中的神经元接收来自视网膜的突触信号,并参与大鼠视觉信息的整合这些基于类脑器官的研究成果将为神经再生和修复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在茅颖教授主持的提问环节中,苏格拉底实验室社区从网上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与两位院士以及与会的青年学者进行了交流和提问苏格拉底实验室网上一个引起青年学者关注的代表性问题是,类脑器官是否产生意识,疼痛和情感如果是,是否道德

针对这一问题,明院士表示,虽然类脑器官的研究处于前沿,目前已经可以产生一些发育中的大脑,但现有的技术很难使类脑器官继续成熟和生长神经系统的出现需要很多其他条件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类脑器官暂时没有感觉系统,痛觉和视觉虽然有些细胞对光有反应,但它们还没有形成视觉现有的技术也无法让类脑器官变得有意识如果将来类脑器官发展得更接近后期大脑,相关的伦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但目前我们离这些问题还很远

王院士从人工智能角度回答他说,人工智能的根本问题是基于一些类脑现象的算法,由计算机实现我们对人的认识还很肤浅,尤其是意识如果我们根据人的现象和行为推断出一个算法,编写一个软件,然后让计算机去实现它,让它可以和人进行交互,这个算法就是无意识的,至少和我们对意识的理解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王院士表示,现在像计算一样的大脑和人工智能,人工意识的出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伦理问题在未来肯定会受到很大关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