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表达了失明者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在眼科医学界,有一句这样的话:失去光明的痛苦仅排在失去生命之后。眼科医生虽然不是战斗在挽救病人生命的战场,但是他们全力将病人带离黑暗,使之重见光明,同样令世人尊敬。


医学钻研不停步
永远在寻找更好的自己
多年前,由于技术原因,宜昌还不能开展视网膜脱落、黄斑疾病、眼底出血等眼后段手术。而这些病导致的失明率极高,如果病人不想失明,不得不去大城市求医。许大玲院长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进修,掌握了眼后段手术技术,回宜后,她用学到的技术率先在宜昌成功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显微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弥补了宜昌市在眼后段手术的空白,大大提升了本地的眼科医疗水平,为病人节约了精力与金钱成本。
为了能让本地病人享有最先进的眼科技术,学习进修成了许大玲生活的常态:每年的全国眼科大会,和国际、国内同行交流最先进的眼科技术必不可少;每年都会去华厦眼科医院总部进修,现场观摩最前沿的手术;同行之间也会通过网络进行学术交流。
多年深耕于眼科领域,让许大玲从“生”到“熟”,由“熟”再到“巧”,从“巧”到“妙”,练就了一手炉火纯青的手术技艺。她参与了三项课题研究及一项专利,其中一项获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宜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主持课题《玻璃体切割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和睫状体光凝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研究》。
患者送的锦旗感谢信不计其数
“像这样的医生太难得了”
早上八点的宜昌华厦眼科医院,许大玲的专家门诊候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不时有病愈出院的病人过来打招呼:“许院长,我的眼睛已经恢复了,这几天麻烦您了,我们回家了。”许大玲停下手中的工作,叮嘱回家后的注意事项,嘱咐定期复查。
来许院长这看眼睛的大多都是经人介绍慕名而来,从医的这二十六年里,许院长深刻感受眼科病人的痛苦,看似不致命的疾病,有时却比失去生命更痛苦。
在许多患者的印象中,许医生接诊的时候和蔼可亲,非常耐心的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在制定手术方式的时候,也常常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她不拒绝任何病人,哪怕是从其他医院拒收的“重症者”;为了减少病人的负担,她总是为病人选择最经济的治疗方案,她用女性的细心与温柔,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赢得了病人的信赖与推崇。
在今年四月份,一位杨先生为许院长送来一面“医术精湛传四方,态度和蔼服务于民,医德高尚暖人心,妙手仁心光明使者”的锦旗,杨先生特别感谢许院长对他的精心治疗。
杨先生由于右眼网脱十几年了已经失明了,现在左眼网脱也有好几年了,但在许大玲院长的操刀下,手术十分顺利,重获光明,杨先生激动不已,连夸许院长是一位医术好,对病人有耐心的好医生。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许多经许大玲院长治疗后重获光明的患者或者家属心怀感恩,送来许多感谢信以及锦旗,将自己的就诊体验分享给自己身边的朋友。

宜昌市“最美医生”
以心为灯 明亮更多眼睛
我们的眼睛好像是一台高度精密的仪器,人的眼睛只有2.5*1.2cm大小的椭圆形球体,视网膜有600—700万个视锥细胞,使人眼的像素竟高达5.76亿之多,人类的眼睛可分辨约100万颜色。给这么精密的“仪器”做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在如此小的范围手术,神经与血管密布,任何的分心与手的抖动,都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但是,眼科专家许大玲却能在手指甲盖大的地方“自如起舞”,这完全来源于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和对病人的责任心。
因为许大玲院长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得到广大病友的高度信任,同时也受到官方的认可,被宜昌市委宣传部授予“宜昌最美医生”(十佳医生,眼科唯一),这个荣誉来之不易,是许大玲院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结果,是眼科界的骄傲和榜样。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2023-03-17
2022-01-10
2022-01-10
2022-01-10
2022-01-10